新聞稿
相關主題
新聞稿

相關圖片,請按此下載
相關致辭,請按此下載

上善是承擔
集思公益計劃跨越地域 締造幸福廣東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支持發揮自由創意、鼓勵全民一人一票公平公正地選出關心社區項目的「Love Ideas, Love HK 集思公益計劃」,第一站在香港推展成功,獲得各界支持,第二站將和廣東省政府合作,在粵發起「集思公益 幸福廣東」支持婦女計劃造福社群。

該計劃第一期由廣東省政府與李嘉誠基金會各出資一千萬元人民幣支持啟動,由廣東省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執行,通過設立專門網站(http://care.gdwomen.org.cn),採用公開透明的機制,鼓勵省內的社會組織通過網上平台提交服務婦女的社區項目,經甄別後於網站公佈,並由廣大市民通過網站帳戶、電話和社交網站投票。票數最高的項目將得到此計劃不同額度的撥款資助。計劃預計覆蓋廣東省內至少三十個市或縣區域,資助的公益項目不少於一百六十個,直接惠及六十萬婦女,三百萬市民將間接受惠。

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今日更親臨廣州,出席計劃啟動儀式以示支持。他在致辭中慨歎人心冷漠的現象:「有人說現代人的心,比南極底層的水更冷。生活的壓力和社會上各種的不公,把理想人格的基準降低為『也許不是好人,只要不是壞人就可以了』。如果大家認為『以人為本』等同『以我為本』,慢慢你會發現,你活在一很可悲的社會之中。」

李先生認為,個人的力量縱使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每個人都應有所承擔,點滴之力集合起來將可迸發不可忽視的力量。他說:「置身在世界上太多太多複雜與困難之中,無力感是這麼強烈。」但他相信雖然「沒有人能完全解決所有問題,但上善若水,只要公道和溫情燃活在每人的道德良心之中,仁心是可以結合成為力量,建立自覺及健康的公民社會。」

李先生亦讚揚廣東省取得的成就,指出廣東自改革開放以來,展現創造力和應變能力的地方精神,累積智慧、財富和巨大能量:「有能力作出選擇,貢獻社會是一種福份,有共同付出的決心和責任感才可在複雜的世界內,建立相互依存關係。」他說:「天若有情,我們不能讓它只是遙遙千里之外的口號,我們要一同尋找幸福廣東的方程式,一同參與共建理想家園。」

「集思公益 幸福廣東」支持婦女計劃於今天啟動禮後,將於十二月十七日起八個星期,接受第一回合的網上申請,其後將進行甄別申請工作,合資格項目上載網站後,將有兩周讓公眾投票。

集思公益計劃的概念和計劃模式源自基金會二○一○年在香港發起的「Love Ideas, Love HK 集思公益計劃」,鼓勵香港人以創意和行動去關懷社區。計劃至今已舉辦了三個回合,得到公眾的踴躍支持,不論參與項目數量與香港市民一人一票投票數目均與屆遞增,三回合共資助了七百六十四個愛心項目。「Love Ideas, Love HK 集思公益計劃」是由基金會撥款三億元策劃的「香港仁 愛香港」公益行動之首個活動,透過集結科技、公益和社區觸覺的力量,推展嶄新的互動公益概念:由全港市民決定哪些項目能獲得基金會資助,讓獲選的項目得以實踐,揭開香港公益事業發展新一頁。

###

下載圖片(972 KB
1. 逾百名包括廣東省領導、婦聯領導、社會組織代表、項目和民間智庫專家及李嘉誠基金會嘉賓等,今早現身廣州,同時約千個社會組織透過網絡和微博同步參與,一同出席啟動「集思公益 幸福廣東」支持婦女計劃。

下載圖片(989 KB
2.(前排左起)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先生
和廣東省長朱小丹先生在廣州一同主持「集思公益 幸福廣東」
支持婦女計劃啟動儀式。

下載圖片(1,359 KB
3. 李嘉誠先生在廣州「集思公益 幸福廣東」支持婦女計劃啟動儀式上以「上善是承擔」為題致辭。

有關李嘉誠基金會

李嘉誠先生在一九八○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推動社會建立「奉獻文化」本質的力量。他視基金會為他的「第三個兒子」,投入其三分之一的資產。李先生相信通過教育可增強人力和文化資源,通過醫療項目可建立一個關懷的社會,二者均為重要的社會資本。自成立至今,李嘉誠基金會對教育、醫療、文化及公益事業的捐款逾一百二十八億港元,其中約百分之九十用於大中華地區項目。有關基金會的詳細資料,請參閱︰www.lksf.org

如有查詢,請聯絡:
李嘉誠基金會
劉偉清
電話:(852) 2128 1207
傳真:(852) 2128 1766
電郵:jeremy.lau@lksf.org


『集思公益 幸福廣東』支持婦女計劃啟動儀式演詞

上善是承擔

— 李嘉誠

尊敬的汪洋書記、尊敬的朱小丹省長、趙東花副主席、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早上好!

有人說現代人的心,比南極底層的水更冷。生活的壓力和社會上各種的不公,把理想人格的基準降低為「也許不是好人,只要不是壞人就可以了」。如果大家認為「以人為本」等同「以我為本」,慢慢你會發現,你活在一很可悲的社會之中。

也許你認為,置身在世界上太多太多複雜與困難之中,無力感是這麼強烈,你不相信個人修為可以改變風氣。沒有人能完全解決所有問題,但我相信上善若水 - 公道和溫情燃活在我們的道德良心之中,只要我們每個人都願意承擔多一點,仁心是可以結合成為力量,必能建立自覺及健康的公民社會。

沒有人能預告未來,但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展現創造力和應變能力的地方精神,這樣的精神帶來智慧、財富和巨大能量,這些力量帶來選擇,各位朋友,有能力作出選擇,貢獻社會是一種福份,有能力的人要有共同付出的決心和責任感,才可在複雜的世界內,建立相互依存關係。天若有情,我們不能讓它只是遙遙千里之外的口號,我們要把它落實在各項教育、衛生、文化、扶貧和宗教的慈善領域之中;一同尋找幸福廣東的方程式,一同參與共建理想家園。

謝謝各位。

二○一二年十月廿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