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相關主題
新聞稿



相關圖片,請按此下載。
相關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請按此下載。

淨‧慈‧行
慈山寺舉行開光典禮暨佛教藝術博物館啟用儀式


2019327 日)香港唯一一間以佛教藝術為展覽主題的博物館及學術研究基地-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將於五月一日起免費開放予預約公眾參觀。

慈山寺今日舉行慶祝開光典禮暨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啟用儀式,期以「淨‧慈‧行」的精神,弘揚佛法,並透過珍藏造像及文物展品,訴說佛法在世間備嘗的蹉跎,為普羅大眾提供滋養心靈的文化藝術空間。

活動主禮嘉賓兼慈山寺住持洞鈜大和尚致辭時表示,今天慈山寺殿堂宏布、佛像莊嚴、觀音聖像巍然而立,要感謝李嘉誠先生的發心和善舉,李先生一無所求、無私奉獻,感動和鼓舞了很多有志之士投身善業,慈山寺仝人由衷感激。

他又指出,科技發展拉近了地域之間的距離,但卻無法解決社會人心的孤寂疏離,佛法的智慧正是安心的良方。慈山寺會結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推動佛化教育,重視青年心靈關懷與輔導工作,弘法利生,助大眾尋到「安心」之道。佛教藝術博物館將透過深具文化歷史價值的珍貴藏品,為大眾提供滋養心靈、開展生命的藝術空間。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表示:「慈山寺四周環山抱水,景色怡人,相信終日營營役役的都市人來到這片優美寧靜的佛門聖地,都能放鬆心情,重整思緒。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除了陳列由不同時代及地域流傳下來的佛教造像、繪畫、刻經、寫經等佛教藝術的珍貴文物瑰寶外,亦將用於舉辦相應的文化活動。我相信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將讓香港市民以至遊客,在享受這個寧靜的空間的同時,可以一覽佛教藝術之美。」

參與活動的嘉賓逾二千人,當中包括近六百名一直支持慈山寺的義工。除住持洞鈜大和尚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外,出席主禮的還有慈山寺功德主、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王志民先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生大和尚、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大和尚,慈山寺董事局主席李澤鉅先生及副主席李澤楷先生。

李嘉誠先生致辭時,特別感謝許多不同信念的人對慈山寺盡心盡力的支持,他們斐然專業精神的內涵和八正道中: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與香港精神的承傳相應,這亦是香港故事的中流砥柱。

李先生去年退休後披上新戰衣、全心投入基金會工作。他強調,一生最重要的決定是成立基金會,能盡心之所懷服務社會,是感刻至深的福份。

《金剛經》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李先生最喜歡的佛教偈語,其深層意義是以無執的出世精神,化為積極的入世行動。李先生又認為,立身處世是一門藝術,「我們如何共同前進,促進人類繁榮?」是最艱難的問題,希望慈山寺能為反思和探求的心提供空間,讓大眾各自尋求答案。

慈山寺及佛教藝術博物館之土地購置、發展規劃及建設所需資金,以及日後經常費用皆由李嘉誠基金會奉獻,至今累計捐款已達 30 億元,以此護持正法,利益香港社會。


緣何建慈山寺?
李嘉誠先生認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明珠,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佛性,但因為受俗念影響而蒙塵。只要洗淨心中的煩惱塵勞,明珠便會重新發光,照亮我們自己,照亮大千世界,捐建佛寺,就是為了讓大眾學習與修持,洗滌塵勞,紓緩身心。慈山寺自 2015 年開放至今,接待的參學人士近 100 萬人次。

李先生為何有籌建佛教藝術博物館念頭?
李嘉誠先生認為,佛法是適合每一個人的哲理。佛教藝術博物館旨在講述追求覺醒的故事,以及其在時代承傳進程中備嘗的蹉跎。館內展列眾多造像,佛菩薩美麗超然的微笑背後原是無數人奉獻的甘苦,博物館讓大家欣賞佛像美學的同時,也有探覺尋悟,讓佛法承傳,啟迪正念的意思。

籌建博物館共用了三年時間,但建館之念則自十多年前建慈山寺時已開始蘊釀,旨在用藝術弘揚佛法。

佛教藝術博物館面積多大?藏品多少?
慈山寺觀音聖像底座面積約 24,000 平方呎,其中包括博物館及用於講學和佛化教育活動室。博物館內有佛菩薩藏品 100 尊,另外輪流展出 43 卷敦煌手抄經。館內藏品一是李嘉誠先生個人向李嘉誠基金會的捐獻,二是基金會直接購藏的佛教文物;全部放在慈山寺永久存展,作展覽教研之用,讓公眾免費參觀。

李先生如何挑選藏品?
慈山寺組織來自中外的佛教文化專家團隊協助李先生揀選文物展品,確保一切展品流傳有序。展品選取的原則,是可以展示佛教三大傳承(漢傳、藏傳、南傳),訴說佛法與不同文化融合的故事。

###

圖片說明:
(下載)
1. 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出席慈山寺慶祝開光典禮時致辭,特別感謝許多不同信念的人對慈山寺盡心盡力的支持。

(下載)
2.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右四)、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王志民先生(右三)、慈山寺董事局主席李澤鉅先生(左三)、慈山寺住持洞鈜大和尚(右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生大和尚(左二)、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大和尚(右一)及慈山寺董事局副主席李澤楷先生一同為慈山寺舉行開光典禮。

(下載)
3. 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為金龍點睛,慶祝慈山寺開光典禮。

(下載)
4.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右四)、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王志民先生(右三)、慈山寺董事局主席李澤鉅先生(左三)、慈山寺住持洞鈜大和尚(右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生大和尚(左二)、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大和尚(右一)及慈山寺董事局副主席李澤楷先生一同為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主持啟用儀式。

(下載)
5.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先生在李嘉誠先生陪同下欣賞博物館內的《古寫經》。

(下載)
6.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先生(左二)與李嘉誠先生、李澤鉅先生(左一)及李澤楷先生(右一)在觀音像下合照。
 

 
(下載)
銅鎏金羅漢坐像出自明朝十五世紀上半葉。在大乘佛教的經典當中,釋尊在入滅之際,囑託十六大阿羅漢,不入涅槃,為現世護法。此件造像塑造精湛,與明代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宮廷施造的佛教造像在風格上有頗多相似之處,推測與明初宮廷作坊間有密切關聯。
 
(下載)
中國北齊(550-577)半跏思惟菩薩坐像。此件白石龕像組成人物眾多,構圖繁複,層次豐富,雕鑿精緻細膩,規模又高達六十公分,表面仍存留豐富而鮮豔的色彩,是極為珍貴的北齊白石龕像珍品。
 
(下載)
中國遼代(916-1125)觀音菩薩坐像。八世紀時,唐人依據《華嚴經》創造出一手撐在岩石座上,一手擱在支起膝頭的觀音形象,成為中國十一至十三世紀觀音像的重要典型。這尊觀音下身穿著長裙,於明代(1368-1644)曾經重修,裙裳的膝部和邊緣處瀝粉泥金的雲紋和金彩,皆為明代所為。
  
(下載)
日本鎌倉時期(1192-1333)地藏菩薩立像。地藏菩薩曾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因此被視作主管地獄的幽冥教主,是中國和日本佛教中極為重要且影響深遠的菩薩。佛像右手持錫杖,杖上懸掛六環,象徵六道眾生,左手舉捧如意寶珠,經文嘗言地藏「如如意寶珠,所求滿足」。
  
(下載)
犍陀羅貴霜王朝二至三世紀的釋迦牟尼佛立像,展現出犍陀羅造像優雅自然的美感。犍陀羅為古代印度十六國之一,位於古印度的西北部,即今日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谷地與阿富汗東部一帶,曾受到希臘化王國的統治,藝術風格深受希臘、羅馬影響。此像雖局部殘損,但仍展現犍陀羅的寫實風采。
 
(下載)
柬埔寨吉蔑王朝(十二至十三世紀)龍王護佛坐像。相傳龍王因擔憂風雨損及如來,出而以身護佛。龍王以半浮雕的方式刻畫於佛像身後的石板上,並以陰刻方式勾劃龍王的細部形貌和鱗片,將圓雕的佛像和浮雕的龍王作出和諧的主次安排。
  
(下載)
中國北齊(550-577)佛半身像,笑意盈然,恬靜親切,是風格鮮明的青州造像。青州造像主要分布在山東北部,時代以東魏(534-550)和北齊佔大多數。佛像穿著通肩式袈裟,輕薄貼體,表面不飾衣紋,是青州造像受印度風格影響下的特色。此像雖未能見其完整形貌,但風采與神韻俱足,盡顯北齊佛雕之美。
  
(下載)
明代(1368-1644)寶冠佛頭像。佛像一般不戴冠飾與瓔珞,然而這件頭像頭戴高冠。鏤空高冠由連珠、花卉、珠花等組成,樣式繁複而精緻。此佛頭與山西洪通縣廣勝上寺大雄寶殿內景泰年間(1450-1456)所雕的諸尊坐佛近似,推測很可能是明代中期山西地區的作品。
 
(下載)
中國唐垂拱元年(685)阿彌陀佛坐像。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立,唐代善導大師(613-681)提倡念佛法門,自此奠定唐代阿彌陀淨土信仰發展的基礎。此作品正面底座下緣,刻有供養人的題記,可知此像是供養人為其過世雙親所造。
  
(下載)
中國明代十五世紀騎犼觀音菩薩坐像。觀世音法相端麗,做工細膩;金毛犼張嘴怒吼,生動活潑。此作品在明代早期宮廷造像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更多漢地的元素特徵,是十五世紀明代晚期的精彩之作。
 

 
(下載)
犍陀羅貴霜王朝二至三世紀的釋迦牟尼佛立像,確立了由無像時期到佛像出現的轉捩點,讓早期東西文化匯合的痕跡流傳至今。
 
(下載)
銅鎏金羅漢坐像出自明朝十五世紀上半葉,神色俊朗,塑造精湛。羅漢是佛陀的弟子,護持內心修練的精神,講求實踐修行,為李嘉誠先生所推崇。
 
(下載)
中國北齊 (550-577) 佛半身像,笑意盈然,恬靜親切,是李嘉誠先生甚為喜歡的佛像藏品之一;超然的微笑背後,是無數人奉獻的甘苦。
 
(下載)
中國遼代 (916-1125) 觀音菩薩坐像,神態自在閑適,代表修行人內心需保持自在、放下、無執的精神。
  
(下載)
明代 (1368-1644) 寶冠佛頭像,高冠樣式繁複精緻,充滿山西地方色彩,反映佛像能融入各地、紛陳多元的世界。
 
(下載)
中國北齊 (550-577) 半跏思惟菩薩坐像,層次豐富,雕鏤工緻。思惟菩薩半跏而坐,內蹺之足代表內修,垂足代表腳及大地,心繫民間眾生。
 
(下載)
柬埔寨吉蔑王朝 (十二至十三世紀) 龍王護佛坐像,講及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故事,相傳龍王因擔憂風雨招損,以身護佛。
 
(下載)
日本鎌倉時期 (1192-1333) 地藏菩薩立像,左手舉捧如意寶珠。地藏菩薩的大願是「地嶽不空,誓不成佛」,李嘉誠先生視之為真正的「行動英雄」。
 


相關連結:
博物館內佛像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9qrqrIR8&feature=youtu.be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PasDoiec69zuEO3huG3k0N8YAKikyni/view



關於李嘉誠基金會
李嘉誠基金會於 1980 年創立,主要專注於支持教育及醫療項目;至今李先生已捐出總款逾 250 億港元,項目遍及全球 27 個國家及地區,其中約 80% 項目在大中華地區。2006 年李嘉誠先生向大家闡述基金會是他第三個兒子的概念,他認為亞洲在奉獻文化上的觀念要有突破,要視建立社會的責任和延續後代同樣重要,分配財產作捐助,推動社會改善進步;這一念之悟,將為明天帶來更多新希望,世界因而更美好。


如有查詢,請聯絡:

靈活聯繫
陳希嵐小姐
電話:(852) 2918-0904
電郵:kat.chan@link-work.com.hk

黎穎祺先生
電話:(852) 2918-0905
電郵:ricky.lai@link-work.com.hk